工艺Ⅰ:常规净水处理工艺
所谓“常规水处理”包含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被处理原水在水温、浊度、含砂量以及污染物含量方面均在常见的范围以内;另一层含义是指所采用的处理工艺仅限于混凝、沉淀(气浮)、过滤和消毒。
因此,常规水处理工艺系指对一般浊度的原水采用混凝、沉淀(或气浮)、过滤、消毒的净水过程,以去除浊度、色度和细菌、病毒为主的处理工艺。尽管常规水处理工艺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给水处理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处理方法。
为了改善滤池过滤性能,可根据原水情况考虑投加助滤剂,以提高去除率,降低出水浊度,但运行周期则相应缩短。若出水水质不能满足水质稳定要求时,还应投加水质稳定剂,以使出水水质达到稳定要求。
工艺Ⅱ:超滤净水工艺
超滤(Ultrafiltration),简写为UF,是一种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超滤膜表面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渗透液,而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从而实现对原液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如下图超滤分离过程所示,超滤是一种物理分离过程,不发生任何相变。
超滤分离过程示意图
超滤工艺能够有效去除颗粒物、藻类、细菌和病毒,可以一定程度替代或者优化传统工艺的处理效果,一般与常规处理工艺中的絮凝、沉淀、过滤工艺组合使用,在短流程超滤净水工艺中,超滤用于替代常规处理工艺中的过滤工艺。随着超滤技术的不断进步,超滤膜能在低压下正常运行,超滤系统实现低能耗、操作简单并且经济等优势,应用于不同规模、不同工艺的市政自来水厂。当自来水厂进水有机物含量不高并符合饮用水标准时,可直接采用原水-超滤工艺应用于饮用水处理。但是当原水水质有机物含量超标时,由于超滤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是非常好,难以保证出水水质的有机物含量指标,水中的有机物会导致消毒副产物生成,影响人类健康。为了提高超滤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采用传统工艺混凝、吸附、预氧化等不同处理工艺与超滤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多种原水情况下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许多实践案例证明,超滤技术在市政自来水长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降低COD、NH3-N、浊度、微生物、病毒及藻类,其中超滤出水浊度低于0.1NTU,有机物和NH3-N去除效果分别低于其他治病微生物均不检出。并且与传统工艺流程相比较,一方面超滤工艺的出水不会有消毒和混凝产生的副产物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应用超滤工艺可将浊度控制在0.2NTU甚至0.1NTU以下,这样不仅改善出水水质的感官指标,也降低微生物的风险。目前超滤工艺用于给水处理比较成熟的有浸没式超滤膜工艺,近年来,在农村饮水用处理中也出现一些陶瓷膜超滤工艺,但是规模都不大。
工艺Ⅲ:
当原水水质不佳,受到微污染,水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以及“三致”的前体物质时,是很难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去除的。这些物质对人体存在相当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前置预处理和后置深度处理工艺。
给水预处理工艺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和化学预氧化法等。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活性炭过滤、臭氧活性炭工艺和膜工艺等。预氯化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水厂对受污染水源水处理采用的主要工艺措施,其目的是利用氯的氧化能力和杀菌作用,抑制藻类的繁殖,控制嗅味,维护与清洗滤料,去除水中铁锰,去除水中硫化氢、色度等,保证常规处理的稳定运行,提高处理效果。但是氯与水中致突变前驱物质相作用,使水的致突变活性强度增加,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受污染水源水采用预氯化处理应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水源污染程度较重的,因产生“三致”物质,在常规处理以及深度处理中均难以除去,只有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但吸附的容量饱和后,必须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再生的费用较高。
原文出处:http://www.100hifi.com/news/question/20230808095155.html